焦點
-
好看好用好手感+4鏡頭好拍照、5000mAh大電力加持,Samsung Galaxy A21s入門機首選開箱實玩
以Samaung Galaxy的A系列新一波推出來說,A21s算是上個月(6月)開賣的新機了,雖然A系列還有今年以來推出的A71、A51以及A31等幾位哥哥盤據不同價格帶,但顯然定價6,990元的A21s是其中最超值的一款、也算是玩家的入門機首選;在接續前面的A31之後,這次小編也來開箱一下這款A21s,看看與哥哥A31的差異之處以及身為A系列入門款的定位上,是否可以提供玩家「俗擱大碗」的高C/P值體驗?! 上次小編入手A31的時候在文章中就有提及到A21s這款小弟其實在價位上是更具優勢的,定價上就已經低了30%、僅6,990元,實際的門市空機價格應該是低於6,000元大關的,但是價位的優勢並不代表A21s就直接砍掉了大部分的使用功能,如果從規格面來看,大概就是A31的稍精簡版,實際使用體驗其實與A31差不多,如果是屬於精打細算的朋友,或許A21s更適合入手。(有關A31文章可參考→) 下面就先來瞧瞧A21s的開箱吧! 光從彩盒外觀就可以看到三星的慣用設計,明確的A21s也是標示在彩盒上,有別於A31的前鏡頭設計位置(中間、Infinity-U),A21s則是採左上角設計(Infinity-O),同樣都是極限全螢幕設計,不過A21s採用的是PLS TFT LCD技術、螢幕解析度為720 x 1600(HD+),螢幕尺寸略微提升至6.5吋、配上移至左上角的開孔前鏡頭設計,整體的螢幕表現倒是更具使用上的沉浸感,同樣採8核心架構設計的處理器,但是換成了三星自家的Exynos 850,GPU一樣配上與A31相同的Mali-G52,看來在顯示端的效能表現上會與A31差不多,至於記憶體方面則是採4GB+64GB的組合,也提供雙卡雙待、microSD擴充功能,玩家只要輕鬆配上一張128/256GB的記憶卡就可以怎麼拍、怎麼錄都不受容量限制了。 A21s的另一項特點則是內建了跟A31一樣的5000mAh超大容量電池,配上同樣採用了4鏡頭設計的拍照功能,長效性能加上高達4800萬像素的主鏡頭設計,攜帶一整天也不用擔心電量不足的問題,若是作為外出使用的工具手機、一點都不用擔心會耽誤公事運作,隨手拍、隨手錄、隨手記錄大小事以及各項娛樂休閒,這也是A21s的獨特魅力。 通常在入門款的定位上,受限於價格因素所以除了內建規格面如處理器等級、記憶體容量會有所降低或腰斬之外,連同拍照功能也會大打折扣,不過這部分在A21s身上倒是沒有那麼大的落差,相較於A31來說,的確處理器的頻率稍低一些,但改採三星自家的Exynos 850與同樣搭配Mali-G52 GPU的情況下其實從後續的測試上可以看到差距並不大、記憶體容量也可以透過microSD擴充卡補足,反而是幾乎直接將A31的4鏡頭設計搬到A21s上是一大亮點,同樣是4鏡頭,除了主相機4800萬像素/F2.0與800萬像素/F2.2 123°超廣角維持不變外,景深鏡頭與微距鏡頭一樣有配置但降為200萬像素等級,基本上對於使用者來說,大致上常用的一般拍照與廣角取景是沒有影響的,景深效果一樣存在、微距的部分也可以4cm近拍(只是像素較低),另外也支援8倍數位變焦。 這也是小編前面有提到的,雖然相較於A31是稍弱了些,但實際反映在價位上,兩者的價差也是存在的,玩家可以選擇合適的版本入手,甚至預算足夠的情況下,A51與A71更能帶給使用者更大的體驗感,更不用說是內建更優異表現的拍照/錄影功能囉! 如果以把玩A21s的心得來說,穩定、好拿,這算是優點,不過相較於A31來說、A21s稍微厚了點也稍重些,重量192g,由於背蓋材質採3D類玻璃,所以雖然沒有免費附贈一個保護殼也無需太擔心,基本上指紋殘留不明顯、也容易去除,如果是選擇「幻石白」顏色的話基本上也不明顯;6.5吋的螢幕大小對於玩家在觀看上是有不錯的視覺效果,而且也是達到20:9的寬螢幕比例,追劇跟上網瀏覽(看FB、發Line)都相當OK,就算玩一些手遊APP也都可以提供極佳的視覺性。 另外就是移到左上角的前鏡頭也讓上方的視覺感更顯遼闊些,加上還算強大的拍照功能面,對於日常使用大概都能應付無虞,更何況A21s也內建了與A31一樣的5000mAh大容量電力,帶著外出用一整天也不擔心,認真說算是一款具備實用性高的入門版手機。 在採用測試軟體檢測之前,透過官方公布的規格先提供給大家一個基本的功能特色介紹: ◎ 6.5吋HD+ PLS TFT LCD、解析度1,600 x 720pixels、20:9 O極限全螢幕(Infinity-O) ◎ Samsung Exynos 850處理器、2GHz/8核心架構 ◎ 4GB RAM+64GB ROM ◎ Android 10作業系統、One UI 2.1 ◎ 前置鏡頭1,300萬像素 ◎ 後置4鏡頭設計:4,800萬像素主鏡頭+800萬像素超廣角+200萬像素景深+200萬像素 ◎ 指紋辨識、臉部解鎖 ◎ 4G+4G雙卡雙待 ◎ 支援microSD記憶卡,最高可擴充至512GB儲存空間 ◎ 採用USB Type-C規格,支援15W快充 ◎ 支援多重視窗與雙重帳號 ◎ 超大電量5,000mAh電池 ◎ Wi-Fi 802.11 a/b/g/n/ac 2.4+5GHz、VoLTE、Bluetooth v5.0、NFC、WiFi Direct ◎ 3款顏色:幻石白、幻石黑、幻石藍 ◎ 尺寸(長x寬x高) 163.7 x 75.3 x 8.9 mm、重量192g 原則上不難發現規格跟A31差異不大,不過畢竟價位更超值,所以有些小地方的規格就再削弱一些些;這邊也透過測試APP的偵測與實際運作,來看看相關截圖吧! 如果認為A21s不能拿來打手遊那就錯了,小編找了《狂野飆車 9》、《PUBG M》這兩款遊戲來實測,基本上賽車的部分在遊玩的順暢度上算是相當OK,包括碰撞與翻滾等狀態下的特效都能凸顯,螢幕操控的流暢性也令人滿意;吃雞的部分基本上以預設模式操作遊玩,透過設定的截圖可以發現是以「高清」/「高幀數」來運作,難怪畫面質感還不錯(哈),原則上玩起來的感覺還算順暢,所以別小看了A21s,打起遊戲還是可以爽爽玩der。(小建議:搭配耳機使用,遊玩的爽度會更高) 小編在前面就已經有提過,A21s同樣繼承了跟A31極為類似的拍照設計(包括了拍照功能的UI介面也差不多),同樣是具備4鏡頭配置,差異點就是略為降低了其中景深與微距這兩顆鏡頭的像素,所以一般拍照的部分是與A31差不多,玩家如果外出外拍基本上也是可以輕鬆拍出好照片,搭配上內建的智慧辨識與美肌美顏特效,怎麼拍都會是精采畫面。另一點是A21s同樣配置800萬像素的123°超廣角鏡頭/F2.2,提供玩家輕鬆拍出視覺美照,同樣的,小編也把A21s的廣角開啟做了對比,應該就可以發現內建的超廣角好用之處了。 下面也提供大家A21s的隨手拍,包括了外景、室內、花朵/重機靜物與食物實拍,啟動專業模式的食物選項可以讓照片中的美食更加可口喔! 認真說起來,在入門階的手機選擇上通常受限於價位,導致規格面基本上都很不怎麼樣,這部分不只包括了採用的處理器、記憶體容量大小、甚至在拍照功能上也大多都是應付了事,畢竟價格便宜的情況下、玩家也不好過於要求太多;小編在把玩了A21s一小段時間的感受其實是明顯的覺得入門款可以有這樣的功能配置算是相當佛心了,除了體質是來自於Samsung之外,配置8核心架構的處理器以及4GB+64GB還可以外插microSD記憶卡的情況下,玩家也不用擔心容量限制的問題,玩遊戲的部分也經過實測,事實上也可以順跑無虞,再搭配上下放到入門款也具備的4鏡頭拍照功能,配上4800萬像素以及800萬像素的123°超廣角,就算帶出去外拍也一點都不遜色於專業小相機了,這些加總起來,A21s的價值就儼然拔升了許多。 A21s的外觀設計也不錯,尤其是背面的3D類玻璃材質在陽光下的表現蠻亮眼的,好用、好看、好握好拿好手感,加上好拍照+5000mAh超大電量當後盾,如果正好缺一隻入門款手機,可以考慮入手試試! 廠商名稱:SAMSUNG - 台灣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56-8686 廠商網站: 建議售價:NT$6,990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沒得砍了只好退役、圖靈顯示卡掰掰?!RTX 20非SUPER系列傳將進入停產階段
才推出不到兩年的NVIDIA 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目前根據外媒的消息指出,有可能為了迎接RTX 3000系列的到來、將進入停產階段,雖然NV目前尚未針對這項「傳聞」做出回應,不過就時間點來看的話,倒也不無可能,以老黃快刀斬亂麻的速度,先前已經又再度把RTX 2060晶片TU106砍出一張GTX 1650 Ultra後,這次直接把RTX 20系列用老黃的鬼滅之刃砍掉也不奇怪,畢竟新的安培也快要到了,而假如預期第三、四季要推出安培顯示卡的話,下個月也預計差不多該開始進入大量生產階段了。 而這邊將進入退役階段的圖靈顯示卡,主要還是針對初代版本而來,也就是GeForce RTX 2060 / 2070 / 2080 / 2080 Ti,當然最後一張Ti版本可能還會在市面上待上一段時間,但如果近期眾多消息指出的時間無誤的話,9月份很有可能就會是新一代安培顯示卡到來的時間,也因此,即便是RTX 2080、RTX 2080 Ti,在市場上留存的時間想必也不長了,而隨著新顯示卡推出的時間逐漸逼近,也可以開始預期看到二手市場上將會出現許多GeForce RTX 20系列的顯示卡,屆時想撿便宜的玩家們或許可以多觀望一波。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目前還沒辦法確認新一代安培的架構是否同樣會採台積電7nm、同時也還無法確認是否會採PCIe 4.0介面(畢竟隔壁棚都...),但由於台積電今年的單可說是爆滿,包含Apple、AMD等其他大廠也都在排隊,又再加上疫情的關係,是否真的能如願在9月份左右看到顯示卡也還是個未知數,不過幾乎可以肯定的是,GeForce RTX 20非Super系列顯示卡大去之日不遠矣。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000系列處理器發表,3995WX、3975WX、3955WX、3945WX,支援128條PCIe,與8通道2TB DDR4記憶體
(UPDATE: 7/15) 一樣是刀!當競爭對手從第二季開始幾乎,AMD則是幾乎每個月就發表(切)出新品,首先是5月推出Ryzen 3 3300X、Ryzen 3 3100入門級7nm處理器,再來是6月推出B550晶片組,7月再推出Ryzen 3000XT系列,以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Ryzen 5 3600XT來取代先前的3000X系列,持續鞏固其桌機7nm處理器市場。 至於高階桌機(HEDT)暨工作站(Workstation市場方面,AMD也是有新品推出。自2019年11月首發,以及2020年2月續發旗艦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之後,AMD於7月15日再推出新的Ryzen Threadripper PRO 3000系列,也就是全新的3995WX、3975WX、3955WX與3945WX。 代號為Castle Peak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由於最高旗艦()支援到64核心/128執行緒,且支援到72條PCIe通道,並支援DDR4-3200記憶體多達4通道,以單條128GB插好插滿8條記憶體插槽來看,系統可以擴充到1TB記憶體。至於Linux之父則是選了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這顆32C/64T的設計,讓其編譯Kernel時的速度可以快3倍! 不過為了跟競爭對手新推出的Xeon家族處理器相比,這次AMD在Ryzen Threadripper家族方面又打造新的PRO版本,並將市場瞄準至專業工作站客群。這次發表的處理器,包含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3975WX、3955WX與3945WX,核心數從12C/24T到64C/128T都有,同樣是7nm製程、支援PCIe 4.0規格,以讓專用工作站客戶選擇。 Ryzen Threadripper PRO家族相較於先前和非PRO家族提升了不少功能,包含 PCIe通道數一次提升到128條,讓您可以插入更多的PCIe x16繪圖卡與PCIe NVMe SSD,再搭配這次記憶體通道直接倍增到8通道,可支援更多記憶體種類(UDIMM、RDIMM、LRDIMM、3DS RDIMM含ECC等),並最高可以擴充到2TB的記憶體,讓您的工作站電腦能夠擁有超強運算能力,滿足專業工作室、設計師、工程師、數據科學家在大量工作上的需求。 ▼表 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000與非PRO系列處理器規格比較 (7/15 Update) 目前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000家族,已於台灣時間7月15日正式上市,可以搭配既有的TRX40平台主機板使用,亦可能需要搭配AMD 2019 Premium Chipset BXB-B晶片組的工作站主機(如),以提供到上述的超多記憶體與PCIe的支援能力。總之,已有廠商發表搭載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的工作站電腦,可搭配多工作站級繪圖卡使用!值得專業工作室、設計師、美術師、動畫師、工程師、數據科學家… 等專業人士入手。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j4PJvPFeU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處理器介紹 (01) (本篇) (02) →更多的【PCDIY! Server Workstation 伺服器 工作站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 WS 工作站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CPU / 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 主機板 / Gaming M/B 電競主機板 / Creator M/B 創作者主機板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 / 記憶體 / 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Enterprise 企業級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
台積電公佈6月份營收,比同期增長兩位數,達到28%,比去年上半年成長35.2%
真是賺翻囉!台積電(TSMC)於!2020年6月合併營收約為新台幣1,208億7,800萬元,較上(5)月增加了28.8%,較去(2019)年同期增加了40.8%。累計2020年1至6月營收約為新台幣6,212億9,60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35.2%。 台積電公佈6月份營收,請看下表! 台積電收入會兩位數成長,除了擁有多家客戶之外,像高通(Qualcomm)、超微(AMD)、蘋果(Apple)等等,都是鼎鼎大名的客戶,再來像是華為(Huawei)也是,但由於華為由於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美國商務部於5月15日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Huawei)下了新的「限制令」,要求所有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製造商,在將晶片運交給華為之前,都必須申請許可證才准放行。 由於華為被美國封殺,這樣不僅影響到華為本身,也連帶影響到台積電與其他晶片代工廠商。不過,前陣子美國商務部宣佈將華為的臨時許可再延長90天,也就是推延至2020年8月13日。據悉華為已向台積電緊急下單,以增加其未來晶片的供應量,包含其子公司海思半導體的Kirin 980、Kirin 990 4G、Kirin 985 4G、Kirin 990 5G等晶片,這些新一代的晶片,都需要透過台積電的尖端7nm (DUV)和7nm+ (EUV)製程技術來生產才行。雖說三星(Samsung)也具備這些製程技術實力,但考量隨之而來的美國審查,讓三星不太可能承接華為的訂單。使得受惠者就變成了台積電了!只是台積電也宣佈將去美國設廠,預計於2021年開工、2024年正式投產,以解決上述的問題! 對中國大陸來說,為了增強其國內半導體生產實力,中芯國際(SMIC)已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 (STAR Market)提交IPO申請,且在兩週內就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這是因為該公司已是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最後希望,尤其在中美兩國貿易交流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更得加速發展晶圓製造技術,以減少對美國或其他國家(如)的依賴。不過,目前中芯的最新製程技術只到14nm而已,遠遠落後台積電的5nm。 至於其他方面,台積電在8日時宣布與丹麥電力公司Ørsted (沃旭能源)簽署企業購售電契約,將承購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與大彰化西北離岸風場920MW (百萬瓦) 的所有發電量,為期20年,為全球最大規模的企業綠電購買合約。而這項合約也讓台積電成為業界率先使用再生能源的領頭羊。其身為企業公民,對環境保護率先展開起綠色行動,為環保做努力,也是讓該企業形象加分的最大動力。 台積電計畫於。
-
Intel下世代Rocket Lake桌機處理器規格揭露,i9 8C16T、i7 8C12T?、i5 6C12T架構,設計功耗達125W
Intel於今年5月底正式推出,雖然同樣是14nm,支援PCIe 3.0,且換成LGA 1200腳位,必須搭配最新400系列主機板才能使用,但這代的最高時脈可以高達5.3GHz,讓其繼續榮登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 既然才剛推出第10代處理器,當然11代應該別那麼快出才對!好讓10代可以在市場上醞釀,讓消費者做選擇。先前也傳出Intel不會在下半年推出11代,以安撫經銷商的心!只是AMD已於7月7日再推出,效能再往上提升,此外還配合各式促銷活動,這些勢必造成Intel在銷售上的壓力! 此外,AMD更表示其採用Zen 3架構的,將如期於第4季發表,屆時Intel應該不可能坐以待斃,繼續販售他們的10代U。然而對於Intel來說,其11代U其實早就規劃好了,只是大家都在看對方如何出牌,再來決定自己要出什麼牌。 隨著業界持續傳出可能也會在今年第4季發表,已知將仍然使用14nm製程技術,但能支援到PCIe 4.0,且可與現有400系列主機板相容,因此Intel終於有機會別再被玩家說嘴只支援PCIe 3.0而已了。不過,屆時 Rocket Lake處理器的規格會有哪些,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當業界都在猜測Intel Rocket Lake-S處理器的規格時,,可以看到Rocket Lake vPro處理器家族,同樣涵蓋了Core i9、i7、i5、i3與Pentium Gold等系列。其中可以看到i9的核心數規劃是8C/16T (8核心16執行緒),而i7則是奇特的8C/12T架構 (這讓開發者怎麼寫程式啊?!),至於i5則是6C12T。值得注意的是該漏出文件上面有標示Enthusiast (125W)的字樣,代表是針對效能狂熱玩家所打造的超高功耗125W處理器。 上述的8C12T到底是不是打錯,還有這代真的是Rocket Lake嗎?還有i3和Pentium這個市場區隔裡面,還有看到Comet Lake-S Refresh的字樣 (姑且先稱之為10.5代吧),是不是屆時入門級處理器不會那麼快導入Rocket Lake呢?這些可能都要等到第4季時,答案才會慢慢明朗化! 從上述的圖可以得知,Rocket Lake-S的K系列處理器規格如下: ● Intel第11代Core i9 vPro處理器 – 8核心16執行緒,16MB快取,TDP 125W ● Intel第11代Core i7 vPro處理器 – 8核心12執行緒,16MB快取,TDP 125W ● Intel第11代Core i5 vPro處理器 – 6核心12執行緒,12MB快取,TDP 125W 這次三款K系列非鎖頻的處理器,雖然沒列出其基本時脈和爆發時脈,不過從其8C/16T的規劃上稍比Comet Lake-S i9的10C/20T還少一些核心數來看,應該是有機會再把時脈往上提升才是。至於功耗方面,表定TDP (功耗)或PL1 (Power Limit 1)都是125W,若根據Comet Lake-S的K系列超高TDP來看,這次Rocket Lake-S的PL2 (爆發時脈所需功耗上限)值將可能落在220~250W。簡單來說,Rocket Lake-S K系列一樣也將是吃電大怪獸就是了! 以下就是Rocket Lake桌機處理器,搭配最新500系列晶片組的特色列表: ● 採用全新核心架構,效能再次提升 ● 內建全新Xe繪圖處理器 ● DDR4時脈提升 ● 螢幕輸出功能強化 (整合HDMI 2.0, HBR3規格) ● 多媒體處理功能強化 (12-bit AV1/HEVC, E2E壓縮) ● 全新超頻特色與功能 ● CPU支援PCIe 4.0規格 ● 新增4條PCIe通道,讓CPU總共可提供到20條PCIe 4.0通道 ● 支援CpuAS處理器附加儲存技術 (即Intel Optane Memory) ● USB音效卸載功能 ● 整合CNVi 與 Wireless-AX 無線連線功能 ● 整合 USB 3.2 Gen 2x2 (20Gbps) ● 獨立2.5Gb乙太網路晶片 ● 獨立Intel Thunderbolt 4 (與USB4相容) ▼表 Intel桌機處理器代別演進表 從上述Intel桌機處理器的規劃來看,雖說製程上的確輸了AMD一大截、核心數量架構也比較少,但其在PCIe 4.0方面則終於跟上,且最高時脈突破5GHz也是其優勢,讓持續成為遊戲最佳處理器。此外,再搭配500系列晶片組之下,讓電腦平台直接支援到USB 3.2 Gen 2x2 (20Gbps),同時也可以提供2.5GbE網路,以及加入最新的功能,屆時還是頗具產品優勢,來吸引玩家買單! 總之,如果現在要組高階至主流的10代U電腦,因為11代U也將很快就要上市(i9至i5先推),因此建議玩家們也許可以再多比較看看,再來下手喔!
-
技嘉GIGABYTE G27FC曲面電競螢幕實測開箱,27吋1500R曲度搭165Hz更新率和FreeSync Premium!
隨著電競螢幕的技術突破和發展,在以往對於遊戲玩家來說要求的就是G-Sync或FreeSync支援,同時螢幕更新率要高、延遲低,就算採用TN面板,畫質不用到頂級也比較沒關係,然而這樣的需求,在兩三年前市場所主打的高規格電競螢幕,要價也需要突破至少1萬元以上,甚至一線品牌要價2萬元以上的也不在少數。 然而,現階段玩家除了可以不因反應速度而犧牲畫質,選用IPS或VA面板以外,就連電競螢幕的價格本身也已經降了不少,這也是讓小編其實一直很手癢想要換螢幕的誘因。有看過之前螢幕開箱的玩家應該知道,目前小編手上用的是240Hz G-Sync電競螢幕,但它是TN面板,打打遊戲是很爽沒錯、但開始對於色彩有要求之後,就會覺得終究有些礙眼XD!所以目前還在持續觀望中~ 正巧,近期技嘉推出了兩款全新的電競螢幕曲面電競螢幕,分別是G27QC和G27FC,兩款的最大差異在於解析度,前者(QC版本)的解析度為2560x1440,後者(FC版本)則是1920x1080,身為一個熱愛FPS射擊遊戲的玩家,還是先開箱後者G27FC版本來給大家瞧瞧,至於前者G27QC的部分,後續。 G27FC這款螢幕在視覺部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潔、低調,全黑的配色外觀,搭配啞光磨砂設計,整體並無多餘的RGB燈效,這點反而是滿加分的,可以減少遊戲過程中不必要的光害。另外,27吋的螢幕外觀除了底邊框因有GIGABYTE商標位置稍微較厚以外,其採用了三邊窄邊框設計,大幅提升沉浸感體驗,而在LOGO下方的腳架部分則是採用獨家設計的腳座來支撐,同時在腳架中央也提供整線槽的孔洞,方便玩家整線,以維持電腦桌面整潔。 回過頭來看螢幕本身,採用1500R曲面設計,搭配27吋的螢幕大小,視覺上並不會感到過於壓迫,同時在畫面周圍的曲面延伸區塊,也不易因為曲度過高而有變形的問題,這點不管是在遊戲中還是一般使用情況下,都有滿不錯的視覺體驗。 而為了讓遊戲玩家可以在預算下達到不錯的效能體驗,G27FC具備165Hz螢幕更新率和1ms(MPRT)低延遲反應時間,同時再加上有AMD FreeSync Premium的支援和G-Sync相容功能,若是在硬體規格支撐能力足夠下,能夠輕鬆吃滿165Hz更新率,減少畫面延遲或撕裂的可能,遊戲體驗滿不錯的。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8-XGu8d2g ▲這邊也附上簡單的遊戲試玩畫面給玩家參考。 剛才也提到在一般情況下也能使用的問題,雖然G27FC主要仍是以電競為主,但其本身搭載的是VA面板,在色彩的對比呈現上就已經有先天性的優勢,同時再加上支援90% DCI-P3和120% sRGB色域涵蓋,即便玩家想要拿來當作日常的工作機,做為色彩相關的後製工作也是OK的!畫面可視角為178度、同時支援8 bits色彩呈現,這樣的設定可能對需要有更好色彩呈現的創作者來說,也許有些許不足,但作為一般日常使用是絕對綽綽有餘了。 另外,在音效方面,G27FC也有內建兩組2W喇叭,另外護眼方面,也內建防閃頻和低藍光功能,以確保玩家使用時可以有更好的享受。 至於在連接埠的部分,G27FC提供兩組HDMI 1.4、一組DisplayPort 1.2、USB 3.0 x2、USB-B和3.5mm耳機孔,搭配前面提到的整線槽使用的話,可以盡可能的減少桌面線材雜亂的問題。 長期關注技嘉的玩家應該知道,這幾年技嘉推出的戰術型電競螢幕效果有成,也在不少玩家群間有不錯的口碑,尤其是那些有如開掛般的輔助功能更是產品最大亮點,這次新推出的G27FC螢幕也延續了其部分功能,主要除了有5向OSD搖桿可快速調整功能以外,另外還有像是遊戲輔助,提供計時器、倒數功能、準心置中、穩定瞄準等等,另外還有能夠即時查看PC系統資訊的Dashboard儀錶板功能,另外還有黑平衡調整...等等,都是玩家觸手可及、輔助遊戲體驗的功能。 不過,GIGABYTE G27FC這款曲面電競螢幕最大的誘因,是在價格!試想它身為27吋螢幕,但採用1500R曲面設計,同時又擁有165Hz螢幕更新率和1ms反應時間,在同步技術上也支援AMD FreeSync Premium和NVIDIA G-Sync Compatible兩大規範,在遊戲的基本體驗上,已經有非常不錯的基底。而在色彩表現上,也不會因主打高速反應而犧牲色彩呈現,VA面板輔助和各式色域涵蓋內容,不只遊戲內容畫面好看,要做為簡單的工作機使用也無不可。 目前G27FC市場價格落在9,490元台幣,也就是不到萬元就能把這台曲面電競螢幕帶回家,同時目前技嘉也正主打夏日狂歡活動,購買技嘉全系列電競螢幕就送AORUS M2電競滑鼠(市價約1,000元),也算是額外再幫玩家省一個周邊的價格,如果是技嘉粉絲的話,這是一個還滿不錯的組合。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TP-Link Archer C80 AC1900無線路由器實測開箱,手機App設定真快速 輕鬆管理真簡單!
隨著現在行動裝置越來越多,加上肺炎疫情哪都不能去(也不敢去),乖乖在家是最穩當的做法了!但是,家裡一堆人都掛著網,那會不會有網路連線的擁塞狀況呢? 以目前動輒大都光纖或是100M網速的等級來看,就算升級了網路頻寬之後,換成路由器不堪負荷也得跟著升級,加上許多人最擔心設定過於麻煩,通常就是繼續勉強使用舊版產品不更新,但其實不用這樣為難自己!知名路由器大廠TP-Link推出了全新的路由器,不只強化了網路速度,還針對手機推出簡單易用的App,讓玩家輕鬆升級家中的網路設備。 TP-Link這次新推出的路由器在包裝上使用電子產品市場上少見的藍綠色配色,相當具有辨識度,而主機的機身設計也同樣與眾不同,主機表面使用了立體格紋設計,小編個人挺喜歡這樣的設計的,因為這樣的設計不容易沾染指紋或吸附灰塵,可以替未來清潔的部分省下不少麻煩。 在網路連接的設計上,TP-Link Archer C80 AC1900 Wi-Fi(下稱Archer C80)提供1組WAN和4組LAN網路孔,機身的4根天線可以實現最高2.4GHz 600Mbps+5GHz 1300Mbps的傳輸能力,並且天線具備了波束成型的技術,當路由器偵測到有連接裝置的出現信號強度不足的情形,可以特別將訊號集中到該處,使其依然保持穩定的連線。 此外,不同於一般家用路由器僅支援2x2 MIMO連線,Archer C80可以來到3x3 MIMO,讓電腦與路由器之間有著更大的頻寬,工作時需要下載或上傳大量檔案的時候,網路速度可以更快更穩定。 在連線設定的部分,TP-Link作為業界的龍頭大廠之一,對於如何讓大家能夠輕鬆簡單的享受網路的美好是相當注重的,為此TP-Link針對自家的路由器開發了Tether App,玩家下載之後,只要照著畫面非常詳盡的步驟一步步操作,就能夠毫無技巧地完成網路設定。 將路由器接上電源,並將網路線插上WAN孔,等待數秒。 下載Tether App並將應用程式開啟,第一次使用會需要申請帳號,完成之後點擊畫面右上角「+」新增裝置,並選擇「路由器」。 畫面會有一段告知玩家檢查硬體裝置狀態的教學,完成之後,打手機的Wi-Fi連線將手機連到Archer C80上,Wi-Fi預設是有連線密碼的,玩家可以在包裝盒附贈的說明書或是機器背面找到預設的密碼。成功連線之後回到App中,機器就會自動辨識出Archer C80。 在路由器的設定部分,玩家會需要設定路由器後台管理的帳號密碼、IP種類等資料,最後則是重新設定Wi-Fi密碼,為了體貼玩家,Wi-Fi 2.4GHz與5GHz的密碼在預設上是會自動同步的。 完成設定之後,因為有更改過Wi-Fi名稱和密碼,只要重新連接就能開始上網了。 Tether App除了有提供簡單且詳盡的安裝教學,一步步指導玩家使用之外,App本身還有提供功能相當直覺且多元的管理工具,可以方便玩家針對家中的網路狀控進行監控和調整。 玩家除了可以隨時查看正在連線的裝置之外,如果發現可疑裝置,還可直接將它封鎖,不果如果只是要管理家中小孩上網大可不需要這麼麻煩,App本身也有提供家長監護的功能,可以避免小孩沉迷網路不可自拔。 值得一提的Archer C80具備智慧連線功能,可以根據家中成員使用情況調配網路頻寬,讓每一台裝置都有充足的頻寬可以使用,此外機器還能區分每一台連線裝置的傳輸速度,確保每一機器的在傳輸時間上的公平性,避免一些速度較慢的機器長期占用不必要的頻寬。 TP-Link這次新推出的Archer C80在許多方面都是為怕麻煩的玩家而設計,立體格紋外觀兼具時尚與清潔的便利度,並針對第一次的安裝設定提供非常詳盡的指引教學,在配上3X3 MIMO技術與智慧連線的功能,讓玩家無須任何複雜的設定,就能輕鬆享受快速穩定的網路體驗。 廠商名稱:TP-Link Taiwan - 聯洲國際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953-2001 廠商網址:
-
Intel發表Thunderbolt 4規範,提供真正通用連接體驗,可向下相容TB3與USB4! Apple新Mac仍會繼續導入
繼上次發表Thunderbolt 3已將近5年之後,Intel終於在北美時間2020年7月8日正式發表全新的,提升周邊裝置連接性與通用性。這次除了公佈Thunderbolt 4的規格細節,也聯袂公佈新款Thunderbolt 4規格纜線。此外,這次也更公佈新一代的Tiger Lake行動處理器將首次整合Thunderbolt 4,同時也發表Thunderbolt 4 8000系列控制器,且開發套件和認證測試現已推出,讓系統廠商可以導入這最新的規範。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mBBE4NIOE ▲ Intel的Thunderbolt 4介紹,真正通用纜線連接方案 Thunderbolt 4提高了最低系統需求,擴增不少新功能,同時也能與USB4共規。其中最大的特色在於一條Thunderbolt 4的連接線最高可以達到2公尺的長度,能支援雙4K螢幕輸出,或單8K螢幕輸出。在效能方面,同樣跟Thunderbolt 3一樣提供40Gbps的最高傳輸速度,可用來傳輸資料、影音與充電功能。但Thunderbolt 4這次在PC最低資料傳輸需求方面,從原先16Gb/s提升到32Gb/s,因此未來資料傳輸的速度將可達到3000Mbps,要做各式資料串流都能非常流暢的進行。 由於Thunderbolt 4同樣使用USB-C的接頭設計,能與USB4相容,但由於跟Thunderbolt 3只能與USB 3.2 Gen.2相容,因此玩家未來若透過Thunderbolt 4的USB-C來連接USB 3.2 Gen.2 x2 (20Gbps)的裝置,最高也只能達到10Gbps (無法達到20Gbps),但至少還是能與USB3/USB4相容就是了!至於若您使用Thunderbolt 4的擴充基座,一樣也是可以連接Thunderbolt 3的裝置來使用,達到向下相容的功能。 以下就是Thunderbolt 4的一些主要特色: ● 將Thunderbolt 3最低視訊與資料需求提升兩倍: > 視訊:可支援雙4K螢幕或單8K螢幕輸出 > 資料:PCIe速度需達32Gbps,讓儲存速度提升高達3,000 MBps ● 可支援多達4個Thunderbolt 4的連接埠,提供給Dock(擴充基座)使用 ● 至少1組電腦連接埠可支援PC充電 ● 可觸碰一下連接在Thunderbolt Dock的鍵盤或滑鼠,來將睡眠模式中的電腦喚醒 ● 更好安全性:需要有VT-d支援的DMA(直接記憶體儲存)保護,以防止駭客透過DMA攻擊!(其實就是防止駭客以這種能透過一支螺絲起子在5分鐘來竊取PC資料的漏洞XD) 前面說過,Intel在自家即將推出的裡面整合Thunderbolt 4處理器,當然Intel也提供Thunderbolt 4控制器8000系列,讓電腦周邊廠商、主機板廠商,或是系統整合商導入使用。 目前可以買到的Thunderbolt 4產品方面,在主控端(Host Controller)有JHL8540和JHL8340兩款可供選擇。至於裝置端(Device Controller)則有JHL8440可以選擇。 至於Apple先前於WWDC 2020宣布將,但在Thunderbolt部份,由於這是Apple跟Intel自10多年前就一起開發的高速周邊規格,因此根本不可能放棄掉。亦即,就算新款採用Apple處理器的Mac產品,也是會看到Thunderbolt埠的。 所以,未來等ARM架構Mac推出之後,玩家仍可以透過Thunderbolt 4來連接外接盒,來使用到外接顯示卡(eGPU),來提升繪圖效能。到時候也許玩家得選購能支援ARM架構的外接顯示卡,才能與自己的ARM Mac使用! 最後我們再來透過Thunderbolt 4簡報,來看看這次Thunderbolt 4的功能細節。
-
Intel再次大刀闊斧,停產Gemini Lake家族低功耗SoC處理器!
繼第七代Kaby Lake處理器於2020年4月24日EOL (End Of Line,停產),接著連。現在Intel好像幾乎每過一個月就開始將不順眼的一些產品來個大刀闊斧,這次則是瞄準了自家低功耗處理器:Gemini Lake (雙子星湖)! 家族處理器,是Intel於2017年第四季推出的低功耗入門級SoC處理器,採用14nm製程,主要有Pentium Silver與Celeron兩款處理器,支援DDR4或LPDDR4-2400記憶體,採用雙核心或四核心設計(無Hyper-Threading架構),運作時脈僅1.x~2.xGHz,最高不會超過2.8GHz,跟當今主流的3~5GHz的處理器速度根本不能比,畢竟這些是主打入門產品市場。 Gemini Lake處理器隸屬於Goldmont Plus微架構,該架構剛好是在Skylake (第六代)與Kaby Lake (第七代)的中間,就當作他是6.5代吧!TDP有6W (N)和10W (J)兩款,在CPU的內顯方面則首度內建了UHD Graphics 600或605系列,可以支援4K等級的影片播放!目前Gemini Lake主要提供給入門低功耗的x86裝置導入使用,包括文書級筆電、桌機、AIO (一體成型電腦)等市場,當然也有不少迷你桌機、NAS等產品,也採用Gemini Lake處理器,以能支援4K影片播放為主要訴求之一。 ▼ 即將停產的Gemini Lake家族處理器規格列表 上述8款產品中,除了N4000C是2019年第2季推出(即N4000的未內建Wireless-AC版本)之外,其餘都是2017年第4季就推出!至於Celeron J4115似乎已經在Intel ARK網頁看不到,可能提早停產。 :J4005、J4105、J4115、N4000、4100停產 :N4000C、J5005、N5000停產 根據Intel上述的EOL文件來看,Pentium系列的EOL日期為2020年10月23日,最後下單日為2021年4月2日。至於Celeron系列的停產日則比較晚,EOL日期為2021年1月22日,最後下單日為2021年7月9日。 至於為什麼要現在停產這個SOC級的Gemini Lake處理器?其實Intel早在2019年第4季推出了系列,算是Gemini Lake的更新版,時脈提升到2.6至3.2GHz。另外,也有可能是Intel因應即將要在2020年推出的下一代Skyhawk Lake (天鷹湖)來預先做布局,所以提早公佈即將把2017年出道至今的Gemini Lake停產。 看起來Intel正加快腳步讓2.5年以上的老CPU都汰換掉,因此一些必須使用很久的產業電腦,也許廠商在設計時,就得考慮該產品未來的升級性,讓客戶若用3年以後壞掉時,能有對應的CPU可供更換。是說,一般場合下,CPU都很難用到壞掉,通常都是因為CPU速度太慢而被升級換掉,或是電腦內的其他元件先掛掉而整台換掉,要CPU單獨壞掉其實滿具挑戰性的。總之,CPU過3年就EOL,應該成為未來常態!想要買老舊CPU的玩家,或是用老舊CPU來做產品Design-In的廠商,都可以注意一下這樣的趨勢喔!
-
AMD Ryzen 3000XT家族開箱評測,效能再上一層樓,聯袂StoreMI 2.0效能簡測
AMD自2019年7月7日推出7nm的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之後,挾其先進製程、高階規格與絕佳效能等特色,在市場上刮起莫大旋風。如今適逢7nm產品推出一年,AMD先前就先預告將,這次涵蓋了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與Ryzen 5 3600XT等三款強化版本,以同樣499、399、249美元的建議售價來供應市場,以準備取代現有的Ryzen 9 3900X、Ryzen 7 3800X與Ryzen 5 3600X。 這次3000XT版本的改變,相較於先前的3000X系列來說,主要就是提升100~200MHz的時脈,因此單核心和多核心的效能都能快一些,再搭配新版Ryzen Master軟體工具,提供簡易直覺和專業操控雙介面設計,讓玩家透過開啟自動OC (超頻模式)或是Manual (手動模式)來釋放出更多效能,以擁有更快的電腦使用體驗。因此,若現在想要組裝7nm電腦,就可以選擇3000XT系列,以同樣價格來獲取更高的效能。至於先前的3000X則仍會同時在市場上以更優惠的價格販售中。 此外,針對儲存效能部份,當Intel持續推廣其Optane記憶體快取技術之時,AMD這次推出了新的StoreMI 2.0版本,採用全新介面設計,更簡潔,更好懂!讓使用者若選擇傳統HDD來建構大容量儲存空間時,可以再搭配一顆SSD來做為加速碟,不需要複雜的BIOS設定,即可讓系統的整體效能提升。 本篇文章將從Ryzen 3000XT的產品進行開箱評測,透過其與先前Ryzen 3000X系列,並與Intel的同級產品:Core i9-10900KF、i7-10700KF、i5-10600KF進行比較!此外,針對StoreMI 2.0的部份,我們也有進行實際測試,以讓消費者得知這次AMD推出的菜色,是不是能夠再香一整年! 這次AMD正式上架的Ryzen 3000XT家族,主要是針對狂熱玩家所打造,一樣採用台積電7nm製程、Zen 2架構設計,支援PCIe 4.0規格,可相容現有的X570、新的,與舊的X470、B450等AM4腳位主機板。但這次有優化過,因此在效能上能比先前3000X系列有所提升。 這次發表的Ryzen 3000XT包含了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與Ryzen 5 3600XT,建議售價分別是499、399、249美元。基本規格跟3000X系列相同,只差在3000XT的爆發時脈提升約100~200MHz,因此可以擁有更好的效能表現。 ● AMD (以取代3900X):12C24T,建議售價499美元 ● AMD (以取代3800X):8C16T,建議售價399美元 ● AMD (以取代3600X):6C12T,建議售價249美元 這次Ryzen 3000XT家族中,由於有Ryzen 9 3900XT和Ryzen 7 3800XT兩款沒附散熱風扇,因此這兩款在包裝上也與Ryzen 9 3900X與Ryzen 7 3800X不一樣!基本上,XT的包裝會比較薄一點就是了,很好認! 以下就是這次的Ryzen 3000XT處理器產品內容與Ryzen 3000家族規格表。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與Matisse Refresh)處理器規格比較 AMD Ryzen 9 3900XT是這次3000XT中的旗艦版本,採用12核心、24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900X一樣基頻為3.8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100MHz,達到4.7GHz,快取容量達70MB,可支援DDR4-3200,TDP 105W,基本上大多數規格都跟先前3900X一樣,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9-10900KF (建議售價488~499美元,10C20T,3.7~5.3GHz,125W) 。 只是這次3900XT沒送Wraith Prism RGB風扇,也就是說一樣是499美元的價格,玩家可以選擇買先前的3900X,爆發時脈4.6GHz,有隨附風扇。或者選擇買這次新的3900XT,爆發時脈達4.7GHz,風扇則得自己準備!當然拿3900X的風扇來用也是可以的!只是若要發揮最高效能,建議可以使用水冷散熱方案。 至於頂級的Ryzen 9 3950X為什麼沒有推出Ryzen 9 3950XT呢?其實因為這款16C32T的處理器應該已經接近到AM4腳位設計的物理極限了,再往上提升時脈或效能其實空間有限,再加上這顆旗艦已經建議售價達到749美元了,C/P值不見得有優勢。因此AMD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取消推出3950XT的計畫。 AMD Ryzen 7 3800XT是這次3000XT中的高階版本,採用8核心、16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800X一樣基頻為3.9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200MHz,達到4.7GHz,快取容量達36MB,可支援DDR4-3200,TDP則是105W,因此基本規格跟先前3800X差不多,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7-10700KF (建議售價349~361美元,8C16T,3.8~5.1GHz,125W)) 。 但是,3800XT一樣也是沒送Wraith Prism RGB風扇,也就是說一樣是399美元的價格,玩家可以選擇買舊款3800X,爆發時脈4.5GHz,有隨附風扇,或者選擇買新的3900XT,爆發時脈4.7GHz,但風扇也是要自己準備!拿3900X的風扇使用也可以! 不過,由於3800X或3800XT的TDP都是105W,相較於同樣都是8C/12T的3700X來說,其時脈為3.6~4.4GHz,只比3800X的3.9~4.5GHz慢個100~300MHz,但售價卻僅要329美元,且TDP只要65W,因此玩家若以功耗優化為目的的話,也許可以考慮買Ryzen 7 3700X (可以)。 至於中階主流的AMD Ryzen 5 3600XT,則是採用6核心、12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600X一樣基頻為3.8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100MHz,達到4.5GHz,快取容量達35MB,可支援DDR4-3200,TDP則是95W,所以整體來說,基本規格跟先前3600X差不多。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5-10600KF (建議售價237~238美元,6C12T,4.1~4.8GHz,125W) 。 至於3600XT則跟3600X幾乎一樣,也有隨包裝送Wraith Spire風扇。因此,一樣是249美元,買3600XT可以多買到100MHz的爆發時脈,因此若兩者差價很多,玩家幾乎不用考慮3600X,就直接買3600XT吧! AMD這次隨著Ryzen 3000XT的上市,也推出了新版的Ryzen Master超頻軟體工具,提供了簡易直覺(Basic View)和專業操控(Advanced View)雙介面設計,讓入門玩家或專業玩家,都能選擇自己習慣的介面來輕鬆使用。玩家可以開啟自動OC (超頻模式)或是Manual (手動模式),來進行超頻。 安裝好之後,畫面會出現目前的CPU溫度/時脈/電壓,以及控制模式。這裡提供了Default (自定)、Auto OC (自動超頻)、Manual (手動超頻)的方式,讓玩家可以透過系統幫你超頻,或是您自己手動來超頻,兩者都OK。如果這樣Basic View不習慣,還可以切換到Advanced View介面,裡面有更多的細節設定項目,讓玩家可以進行更細部的超頻設計,以釋放出處理器的終極效能。 為了解Ryzen 3000XT的效能,到底比出道一年的Ryzen 3000X快多少,此外這次的XT,是否能與Intel最近推出代號為Comet Lake-S的第10代Core處理器平起平坐,以下就讓我們開始做評比。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各平台都搭配AIO水冷散熱器來進行測試,在顯示卡方面也分別選擇NVIDIA高階PCIe 3.0顯示卡與AMD高階PCIe 4.0顯示卡,來測試以不同顯示卡的搭配下,兩家陣營的整體效能表現。 以下是我們的測試配備。 ● 測試平台: 》 處理器: (1) AMD Ryzen 9 3900XT (12C24T) @ 3.8~4.7GHz (NT$15,970) 主角1! (2) AMD Ryzen 7 3800XT (8C16T) @ 3.9~4.7GHz (NT$12,970) 主角2! (3) AMD Ryzen 5 3600XT (6C12T) @ 3.8~4.5GHz (NT$7,770) 主角3! (4) 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4.6GHz (NT$13,990) 配角1! (5) AMD Ryzen 7 3800X (8C16T) @ 3.9~4.5GHz (NT$10,800) 配角2! (6) AMD Ryzen 7 3700X (8C16T) @ 3.6~4.4GHz (NT$9,970) 配角2.5! (7) AMD Ryzen 5 3600X (6C12T) @ 3.8~4.4GHz (NT$6,500) 配角3! (8) Intel Core i9-10900KF (10C/20T) @ 3.7~5.3GHz (約NT$17,200) 對手1! (9) Intel Core i7-10700KF (8C/16T) @ 3.8~5.1GHz (約NT$11,500) 對手2! (10) Intel Core i5-10600KF (6C/12T) @ 4.1~4.8GHz (約NT$7,800) 對手3! 》 散熱器:NZXT Kraken X52 AiO水冷散熱器 ※測試Intel和AMD平台 》 主機板: (1)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測試AMD CPU (2)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測試Intel CPU BIOS:(1) 2103 (06/19/2020) (2) 0508 (04/29/2020) 》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 顯示卡:(1)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 ※測試A+N平台 (2) AMD Radeon RX 5700XT 8GB ※測試3A平台 》 SSD:Team CARDEA Zero Z440 MP34 1TB (PCIe 4)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9 (x64) 以下就來看看測試成績與說明! 前面說過耗電部份,我們也針對Core i7-10700K、Ryzen 7 3800X與Ryzen 7 3700X等三種平台,來進行耗電測試,皆搭配水冷系統,這是計算整台電腦主機的功耗。我們分別測試Idle (待機模式,以模擬一般桌面使用)、CPU Stress Test (進行CPU壓力測試,以模擬多工作業使用)、CPU+GPU Stress Test (進行CPU+GPU壓力測試,以模擬玩遊戲的場景)等三種運作模式,讓電腦持續測試約6~10分鐘,以記錄其平均耗電量。 這次我們僅針對R9、R7和i9、i7進行耗電測試。由於i9與i7的PL2值非常高,因此在單純CPU壓力測試時,R9和R7都比i9和i7省電許多。不過,在搭配顯示卡時,其耗電量可說是「豁出去」一樣,耗電直接向上飆升。在CPU+GPU都是極速之下,變成Ryzen 3000XT的耗電量比Ryzen 3000X高出很多!以下就是本次耗電量的測試結果。 至於CPU溫度方面,歸功於水冷散熱器的幫助,讓上述的CPU都能壓制到87~88°C以下,使電腦的效能完整釋放。筆者嘗試使用Wraith Prism RGB散熱風扇來搭配R9 3900XT使用,雖說一樣可以使用,但全速時,溫度幾乎飆破95°C以上,甚至有可能會發生CPU Throttling狀態,讓運作時脈下降,使其效能降低。因此Ryzen 7 3800XT和Ryzen 9 3900XT,建議還是搭配水冷散熱器使用吧! 由於當今3A遊戲的容量都非常大,創作者的資料量也非常多且龐大!因此不少玩家在儲存裝置的安裝方面,通常在系統碟配上SSD來加速開機或軟體載入之外,各式其他龐大資料或是遊戲,就會放置存放在傳統大容量的HDD上了。而有些中階筆電也是採用SSD+HDD的配置方式,讓電腦開機快,但遊戲資料若放HDD的話,載入速度一樣很慢。讓遊戲體驗大打折扣! 為提升儲存效能,Intel陣營是推出Optane記憶體快取技術,透過BIOS的設定來將SSD快取碟搭配HDD做綁定,並透過RST軟體來達到快取加速的效果。這部份,AMD先前有與Enmotus合作,推出FuzeDrive for AMD,而AMD也重新包裝成StoreMI軟體,其原理也是透過將HDD與SSD綁定(或是慢速大容量SSD與高速SSD做綁定),來達到相同的加速效果。 不過,這次AMD推出的全新,則捨棄SSD+SSD的作法,改採用大多數使用者的HDD+SSD配置方式,讓使用者來加速其快取裝置。這次StoreMI 2.0採用全新介面設計,更簡潔,更好懂,更不需要複雜的BIOS設定!可以支援任何容量的HDD/SSD,讓使用者的HDD可以綁定系統中的任何一顆未使用的SSD,來當作其快取加速碟(SSD Cache),新的唯讀演算法可確保資料完整性。且這次隨時可以綁定或解除綁定,彈性非常高!值得有安裝HDD的玩家來搭配SSD使用,讓系統的整體效能提升。 以下我們就進行簡單實測,這次選擇一顆循序讀寫約為220MB/s的6TB HDD,來安裝全新的Windows 10系統,並安裝好必要驅動程式與測試軟體,然後搭配一張256GB的PCIe 3.0 SSD (循序讀寫約為3500 / 1200MB/s)來當成其SSD快取。並針對大檔案(25GB)複製,小檔案(5GB)複製來進行加速測試,另外再以PCMark10來進行系統效能評測,以測試StoreMI 2.0對於純HDD系統在加入SSD快取碟之後,能提升多少效能。以下就是我們的實測。 實測結果可參考測試表,可以發現,StoreMI 2.0的加速效果非常顯著,值得玩家們嘗試。不過,AMD的StoreMI 2.0目前先支援X570平台,到2020年第三季之後,才會陸續支援X470、B450、B550、X399、TRX40等主機板平台!值得注意一下!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這次AMD推出的Ryzen 3000XT處理器,透過提升爆發時脈約100~200MHz,搭配全新Ryzen Master超頻工具,以及幾乎解鎖TDP上限的設定,將效能完整釋放,提供Enthusiast (狂熱玩家)絕佳的效能平台,讓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的香氣持續遠播! AMD在2020年的7nm布局上,除了先前推出了Ryzen 3 3300X與3100來補足入門級的產品之外,在主流、高階、旗艦級的產品,也推出了這次的Ryzen 3000XT家族,維持相同售價,來讓玩家們有更高速的選擇。在主機板方面則是推出主流級的B550晶片組,讓入門或主流玩家也能享有PCIe 4.0的支援能力。至於軟體方面,則是推出上述的Ryzen Master超頻工具,以及StoreMI 2.0的儲存裝置加速軟體,另外更捆綁最新的3A級遊戲,讓玩家能享有最新的效能與最新遊戲體驗! 當然,最重要的是,AMD表示Zen 3架構處理器(Ryzen 4000家族)也將如期推出!因此,想要組裝真香平台的玩家們,不管是現在要組裝Ryzen 3000XT,或是等到10月左右來準備組Ryzen 4000,都是不錯的選擇! AMD官方為慶祝Ryzen 3000XT系列上市,已與Ubisoft攜手合作3A大作遊戲綑綁計畫,只要玩家於2020/7/7 ~ 2020/10/3活動期間內,購買AMD Ryzen CPU指定型號,上網登錄就送價值USD$59.99的《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遊戲一套,相關詳細資訊可以至官方活動頁面查詢,直通車連結→。 CPU指定型號: ◎ AMD Ryzen 9 3950X ◎ AMD Ryzen 9 3900X / 3900XT ◎ AMD Ryzen 7 3800X / 3800XT ◎ AMD Ryzen 7 3700X ● ● ● ● ● ● ● ● ●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